李宗仁与白崇禧是新桂系中的两位关键人物,他们都才智出众,这点是无可争议的。然而,两人在政治敏锐度上的差异,却导致了他们最终迥然不同的命运。
1949年1月31日,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进入北平,接管了北平的防务,标志着该城市的和平解放,平津战役正式结束。至此,华北的主要城市及大片地区完全落入中国共产党手中。为了庆祝这一胜利,并展现解放军的强大力量,平津前线司令部决定举行一场盛大的入城仪式。
中央军委很快批准了这一计划。在批准的过程中,毛主席提出了一个特别要求:解放军的入城部队必须从东交民巷经过。这一要求不仅是因为东交民巷历史上曾是外国势力的象征,而且在旧中国,军警从未被允许进入这片土地。毛主席深知这是对帝国主义统治的象征性胜利,所以他要求解放军通过这条街,以宣告中国的完全独立与主权恢复。
展开剩余85%2月3日,解放军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,两支队伍分别从西直门和永定门进入,途中经过东交民巷,最终两队在西四、西单等地汇合,最后从广安门离开。此时,国民党的精锐部队几乎已被全歼,已没有力量再与解放军抗衡。
在此情况下,李宗仁和白崇禧等桂系人物提出,希望通过和谈保住长江以南的“半壁江山”,并主动向中共提出和谈请求。这一策略也得到了美国外交官的支持。蒋介石下台后,李宗仁成为国民政府代总统,桂系的白崇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他掌握着桂系大部分部队,为桂系与蒋介石抗衡提供了底气,毛主席对这一切心知肚明。
3月,毛主席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北平,居住在香山的双清别墅。在这里,毛主席不断思索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进程。3月26日,中共中央决定通知南京政府,以毛主席1月14日提出的八项条件为基础,于4月1日在北平举行和谈。这一决定标志着国民党已不再具备先前的实力,因为谈判地点的选择本身就透露了国民党在谈判中的被动地位,北平已是中共的政治中心。
4月1日,南京政府派出由张治中、邵力子、刘斐等人组成的代表团赴北平,与中共代表团进行和谈。张治中作为首席代表,因其在历史上未与中共发生过正面冲突,被选中担任此职。为了获得中共的好感,张治中在出发前特地去浙江溪口拜访蒋介石,这一举动无可避免地暴露了蒋介石在幕后操控谈判的事实。
谈判开始后,中共代表周恩来在与张治中会面时,直接质问了他与蒋介石的联系,并指出蒋介石仍在背后操控局面。这一情况让中共方面对和谈前景充满怀疑。
4月3日,周恩来单独接见了桂系的另一位代表黄启汉。周恩来在会谈中明确表态,中共的立场是,解放军将过江,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军事要求。黄启汉表示,李宗仁可能会同意这些条件,但白崇禧恐怕不容易接受。随后的谈话中,李宗仁也做出了自己的表态,他认为即使蒋介石不同意和平协议,仍然应该继续寻求与中共的和解。
然而,白崇禧的态度却始终模糊。他对于划江而治的想法早已有了打算,试图通过和谈争取时间,部署自己的军队,最终实现南北分治。在此期间,毛主席多次强调,解放军的战略目标不会因和谈而改变,解放全中国是最终目标。
在北平的和谈期间,解放军并未放松军事准备。粟裕主持召开了会议,部署了渡江作战。通过集体讨论,战役的发起时间定在了4月15日。随着谈判局势的变化,解放军也做好了随时行动的准备。
4月10日,粟裕收到了来自中央军委的电报,表明和谈可能会取得进展,和平协议的签署时间预计在4月15日左右。根据电报中的内容,渡江作战的计划可能会推迟。然而,粟裕并没有对国民政府的诚意抱有太多希望。经过一番思考后,粟裕决定提前开始准备渡江作战,以确保长江下游的战斗能够顺利进行。
就在这时,4月12日,刘仲容带着关于白崇禧态度的报告返回北平。白崇禧坚持认为南北分治是唯一的出路,并强烈要求以长江为界。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,毫不犹豫地决定,不论谈判结果如何,解放军都必须渡江。毛主席的决策显然已经倾向于采取军事行动,而不是继续与国民党妥协。
4月13日,正式谈判开始,中共方面提出了基于八项条件的和平协议草案。在随后的谈判中,周恩来明确表示,谈判截止日期为4月20日。面对这种压力,南京政府的代表团表示,白崇禧坚决反对签字。
4月16日,李宗仁深知蒋介石不会同意协议,而白崇禧则继续坚持分治的立场。尽管如此,蒋介石在看到协议后极为愤怒,批评其丧权辱国。最终,李宗仁和何应钦签署了拒绝接受协议的电文,表示反对解放军渡江。
4月20日下午3点,周恩来向毛主席报告国民党未在协议上签字,毛主席下定决心,命令解放军按原计划实施渡江战役。4月21日,解放军开始了全面的渡江战役。两天后,国民党的防线崩溃,解放军迅速攻占南京。
5月,解放军继续推进,白崇禧撤退至武汉。6月,在李宗仁的行宫里,刘斐劝说他与白崇禧应该认清形势,投降人民政府。白崇禧对未来充满迷茫,而李宗仁则愤怒地质问他是否计划逃往台湾。尽管李宗仁多次劝阻,白崇禧最终于12月28日飞往台湾,而李宗仁则选择了前往美国。
1965年,李宗仁回到中国,并受到毛主席等领导人的热烈欢迎。与此相比,白崇禧在台湾的生活逐渐恶化,直到1966年12月2日,他在孤独中去世,享年73岁。死后,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:“他能善终,是幸运的。”
发布于:天津市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