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凌晨3点多接到液位报警,过去得裹着大衣跑半里地去开过滤器,现在坐在监控室点下鼠标,1分钟就能搞定。”8月1日凌晨,江汉油田荆州采油厂巡检二班陵72接转站注水罐液位触发下限报警,内操岗通过SCADA系统远程启动过滤器的操作,让新聘任的班组长茹显辉感慨万千。曾经需要“人盯设备”的夜班,现如今因数智化改造变了模样。
这场始于12年前的信息化变革,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重塑着荆州采油厂人的生产方式。从2013年初期探索井站可视化,到2019年全面铺开油气生产信息化工程,再到2022年成为中石化首批信息化条件下厂直管班站标准化示范区试点,这个厂用3年时间完成了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数据赋能”的精彩跨越。
标准统一:让“数据语言”畅通无阻
“过去同一个作业活动,在两个平台有不同的名字,员工执行时直犯迷糊。”回忆起信息化建设初期,生产运行岗高级主管刘沛润仍记忆犹新。2022年前,这个厂的作业活动标准分散在两个“平台”,1000多项操作既无统一名称也无统一流程,系统无法精准派单,员工执行常出偏差。
作为示范区建设首家“吃螃蟹”的采油厂,他们将“统一技术标准”列为突破口。通过“以用促建、以建促用”,不断迭代升级生产运行管控平台,将1077项作业活动重新梳理分类,打破与安全生产监督平台的数据壁垒,实现了名称、内容、模型的全面统一。“现在系统派单精准了,员工执行任务效率更高了。”信息化管理岗副主任师杨欢指着屏幕上的作业数据介绍。
截至目前,平台已新增模型187项,累计构建583项,数智化采油厂建设已经走在了总部前列。
智能管控:让“人找事”变“事找人”
7月24日16时,生产运行岗员工王静轻点鼠标,同兴接转站的拉油计划自动生成并推送至运输公司。这一幕,是这个厂“智能管控”的日常。过去,荆州油区27个分散的拉油点全靠人工巡查、电话报计划,单是制作一份计划书至少要2个小时,还经常因信息滞后而误事。
如今,生产运行管控平台的7大模块、700多个模型彻底改写了流程:平台自动监测油罐液位和含水量,达标即生成拉运计划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。“从提报到执行,现在最多只要几分钟。”王静介绍。数据显示,该平台投用两年多来,已执行任务14.98万次,工作效率提升80%以上,真正实现了让“数据多跑路,员工少跑腿”。
自动预警:让“24小时值守”成为历史
“电子围栏一响,手机马上弹出警报。”8月4日,巡检三班班长唐江指着手持终端介绍。2024年以来,这个厂升级PCS一级部署,通过压力温度传感器、天眼摄像头和电子围栏,构建起“全天候感知+智能预警”的安全防护网。一旦井口数据异常或有人靠近井场,系统立即推送警报至指挥中心,内操岗可通过视频核查或远程喊话处置。
数智化不仅让安全管理“耳聪目明”,更释放了人力资源,油区实现无人值守后,5名值守员工转岗至巡检班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关键岗位中。“过去24小时守着井场,现在设备自己‘报平安’,我们腾出手把管线巡得更细了。”唐江完成当天的管线巡检,手机里的安全提示记录已存了200多条。
从“人工守夜”到“智能护航”,荆州采油厂的数智化建设之路,不仅串起了数据流动的“高速路”,更铺就了管理升级的快车道。“当每一台设备都会‘说话’,每一项操作有‘标准’,每一次风险能‘预判’,基层管理就从‘经验依赖’转向了‘智慧驱动’。”该厂副总工程师、生产指挥中心高级主管焦小军介绍道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黄慧 寇涛)
华融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